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 矿业工程
发布时间: 2019-05-09 浏览次数: 33

 二、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矿业工程  基本介绍

1)学科带头人

艾德春博士,教授,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六盘水市第二届市管专家,贵州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骨干研究人员,贵州省采矿工程特色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负责人,贵州省采矿工程特色专业负责人,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成员,贵州省2017年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采矿工程)培育项目负责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矿业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负责人。主持和参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等科研课题24项,在研项目经费780万元;获2017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级称号)、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贵州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出版著作4部。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 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各1人。

  • 学术影响力:

    团队中 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贵州省省管专家” ,1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国家级) ,1人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省部级),1人获得“贵州省省级教学名师” (省部级),5人入选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

    外聘教授张东升获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山学者”。

    3)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团队成员现有情况

     

研究方向名称

姓  名

年龄

最后学位

或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

目前指导

研究生数

在研经

费总数

(万元)

学术头衔

博士

硕士

智能成巷

郑西贵

41

博士

教授

1

5

320

 

艾德春

52

博士

教授

 

1

160

市管专家

何林

53

博士

教授

3

9

200

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校长

张东升

51

博士

教授

3

10

40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山学者

李涛

34

博士

副教授

 

 

56

 

李殿鑫

28

博士

副教授

 

 

12

 

魏中举

33

硕士

副教授

 

 

22

 

刘建刚

30

硕士

副教授

 

 

12

 

梁华杰

30

硕士

副教授

 

 

18

 

刘洪洋

30

硕士

副教授

 

 

12

 

谢小平

30

硕士

高级实验师

 

 

18

 

非常规能源开发方向

张鹏

31

博士

副教授

 

 

25

 

郁钟铭

58

博士

教授

 

11

310

贵州师范学院院长

龙祖根

54

博士

研究员

 

3

45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军伟

34

硕士

教授

 

 

52

贵州省千层次人才

陈才贤

34

硕士

教授

 

 

22

 

杨付领

31

博士

副教授

 

 

23

 

郭明涛

35

博士

副教授

 

 

26

 

岳虎

34

硕士

副教授

 

 

16

 

李健

32

硕士

副教授

 

 

32

 

杜海刚

32

硕士

副教授

 

 

26

 

任青山

33

硕士

副教授

 

 

38

 

冯姗

30

硕士

实验员

 

 

30

 

李志刚

29

硕士

讲师

 

 

13

 

矿物加工工程方向

石开仪

34

博士

副教授

 

 

70

贵州省千层次人才

彭望书

57

学士

教授

 

 

26

贵州省教学名师

孔德顺

44

硕士

教授

 

 

70

 

李志

48

学士

副教授

 

 

18.9

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副校长

王市委

34

博士

副教授

 

 

10

 

张谌虎

32

博士

副教授

 

 

10

 

雷以柱

32

博士

副教授

 

 

158

 

骆红超

34

博士

副教授

 

 

35

 

周晓玉

34

博士

副教授

 

 

29.6

 

籍永华

37

硕士

副教授

 

 

20

 

连明磊

36

硕士

教授

 

 

31.6

 

吴  红

38

硕士

教授

 

 

3.2

 

秦丙克

37

硕士

副教授

 

 

30

 

陈文辉

32

硕士

讲师

 

 

26.4

 

李  帅

32

硕士

讲师

 

 

46.4

 

陈  鹏

31

硕士

讲师

 

 

6

 

潘  东

29

硕士

讲师

 

 

5

 

 

 

 

 

 

 

 

 

 

 

 

 

 

 

 

 

 

 

 

 

 

 

 

 

4)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成巷方向—针对巷道顶板安全管理差、顶板事故危害严重,研发智能成巷设备与工艺。

非常规能源开发方向—针对复杂构造区非常规气成藏条件和利用技术,开展非常规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技术研究。

矿物加工工程(煤炭清洁加工与利用)方向—针对贵州煤炭高灰难选的特征以及煤矸石的特点,开展高灰难选煤泥浮选与煤矸石综合利用。

5)本学科近三年科研情况

1、学术论文:

    本学科成员自2015年来学科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 /EI检索68篇,核心42 篇,其中以本单位发表SCI /EI检索22篇。

2、专利成果:

     2015年来,本学科成员授权发明专利23件,其中本单位授权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82件。

3、专著:

    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矿大学出版社出版《薄煤层保护层卸压开采技术》、《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无墙体沿空留巷理论与关键技术》专著2部。

4、科学研究

截止到2019年5月本学科团队成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属本单位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1项 。

5、教学研究与改革:

近三年来本团队成员共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9项,经费750万元,其中本单位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经费达586万元。

6、教学获奖:

近五年来本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荣誉称号4人,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本单位人员获得国家级教学荣誉称号2人,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7、出版教材:

近三年来本团队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10余部,其中本单位编写教材4部。

6)本学科现有科研基地(含专业实验室)情况
    目前实验设备仪器总价值为2230万元,重大仪器设备价值751万元。

1、教学科研基地: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
2、教学科研基地:水城矿业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
3、教学科研基地: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盛远煤矿
4、教学科研基地:贵州盘江马依煤业有限公司
5、教学科研基地:威宁县煤炭沟煤矿
6、岩石力学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三轴直剪试验机等。
7、采矿模型实验室:主要设备有现代化矿井仿真模型等。
8、矿山压力实验室:主要设备有J-60圆图压力记录仪、YHY-60型数显综采支架立柱监测仪、DKX(DDJ-2.5)多功能(数显)顶板动态下沉监测报警仪等。
9、安全实验室:主要设备有: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煤矿专用气相色谱仪、动态颗粒图像分析仪等。
10、地质实验室:主要有全站仪NTS-352R、电子经纬仪DT-02等。

二、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矿业工程  建设计划
(一)总体建设计划(包括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预期整体技

2021年,以基础研究跟踪学术前沿、应用研究立足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使本学科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服务地方等方面均得到进一步提升,建设成为省级一流学科。

1)采用“院士工作站”模式,促进本学科进一步发展。拟引进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带领本学科的发展,达到省内一流。

2)采用“大师+团队”模式,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柔性引进引进中国矿业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二级教授,帮助矿业工程学科发展。

3)进行矿业工程工程硕士点立项建设工作,争取验收时通过,实现研究生招生。完成研究生教育基础工作,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研究生教育主要课程。

4)建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能胜任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团队规模达到44人以上,其中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45%以上。

5)进一步凝炼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重点学科研究,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二级学科群。

6)进行采矿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工作。

7)完善现有的基础实验、科学研究、产学研转化和实践基地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培育高层次研究平台,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8)科研任务充足,学术水平显著提高,争取再获得国家级项目2-3项,新增省部级项目10项以上,出版高水平专著2部以上,发表SCI、EI论文15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20篇以上,争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2-3项。

9)申报省部级平台项目2项。省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一个,省级重点学科1项,省级工程中心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

10)开展工程检测服务。提供矿山压力监测云端分析服务、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智能矿山开采技术咨询、瓦斯抽采利用、非常规能源评价等服务。

11)开展矿山技术及智能化培训。提供矿山开采安全培训,智能化矿山机械培训,煤炭资源高产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利用等。

一、建设思路及主要内容

1)以学科团队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增强学科实力

围绕本学科的各研究方向,遴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或自主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使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高水平、有一定影响的教授或博士领衔,建成一支创新能力强、胜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科研的学术队伍;提高对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要求,发挥科研骨干人员的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科队伍的合作、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1)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发挥带头作用。围绕本学科的各研究方向,遴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高水平、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博士领衔,建成一支创新能力强、胜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科研的学术队伍。本学科引进了郑西贵、张东升教授作为柔性引进人才,为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2)培养年轻教师,形成人才梯队。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是学术梯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团队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思想活跃、研究方法新、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对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要求,发挥科研骨干人员的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科队伍的合作、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基础。为有效解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欠缺的问题,本学科拟引进矿业工程博士,为学科硕士点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4)组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重点学科按照学术水平高、科研任务足、教学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原则,组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支持教师与外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或担任兼职导师,积累教学指导经验。

2)以学科方向凝炼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

一方面根据本学科的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重点建设煤矿高效开采、煤矿灾害与环境保护及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形成煤矿高效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煤炭洁净高效利用技术一条全新的煤炭产业链,另一方面,开展矿山智能化和非常规能源评价与开发,形成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智能成巷设备及理论,研究非常规能源聚集机理、富集规律、地质评价、资源评价及开发地质与评价等,为掌握贵州省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潜力,确定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以学术水平提高为关键,进一步充实学科内涵

本学科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以提高科研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重点,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在现有省级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再争取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应用研究瞄准区域经济建设的难点和技术瓶颈,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从而进一步充实学科内涵,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以地方资源特色为着力点,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结合地方资源特色,针对贵州地区煤炭赋存及煤质的特点,开展适应该地区的采煤理论与技术、矿物加工理论与技术;为增加煤炭产值,规避煤炭行业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展煤炭深加工,提升煤炭附加值,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以科研平台为重点,保障研究生培养科研条件

加大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增购大型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加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其产学研能力,优化整合专业实验平台,增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孵化功能,培育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学校图书馆加大文献资料检索库的建设,增加EI、SCI等电子检索数据库。

二、建设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科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学科带头人负责、由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科建设与管理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管理督查。科学制定本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将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学科方向,落实到人。

2)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提升学科发展保障力度

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的学科建设经费筹措方式,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在人员配备、设施及图书资料购置等各方面加强现有学科资料室建设;及时掌握本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手段、方法与设施的更新情况,通过学校投入、重点建设学科与基地等专项经费、科研经费等多种途径确保本学科研究设备的及时更新,充分保障学科学术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出版与发表科研成果等学科各项建设的经费需求。

3)改进学科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完善学科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各项制度,改进学科管理体制,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密切学科成员的相互协作,增强学科团队的凝聚力,通过科学管理不断增强学科建设发展活力。

4)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方向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和贵州省及六盘水重点支持及优先发展领域,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条件,调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使之更加明确和集中;在已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团队的优化,研究方向的凝炼,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突破。

5)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

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六盘水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煤炭开采和矿物加工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与共建单位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孵化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6)加大学科整合力度,切实提高科研能力

完善学科、工程中心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整合本校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资源,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和优势,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联合六盘水市各煤矿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力量,形成科研合力,进一步将应用研究与地方煤炭特色研究相结合,全面提升科研能力。

7)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省内一流的学术团队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遴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8)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培育高层次科研平台

加大对现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中心的投入,计划在三年的建设周期内,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使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转;按照“共建、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加强现有的基础实验平台、科研平台、产学研转化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建成开放式、功能齐全、校地共享的产学研转化基地。

9)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积极借鉴省内外研究生教育先进高校经验,认真调研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广泛征求省内外研究生教育专家意见,深入论证、研究制订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行性;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规范,确保研究生招生前各门课程准备充分,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起点、高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