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六盘水日报社《微凉都》公众号5月8日对我院地质工程系主任李涛博士的采访报道——
“我一直保持着对新技术的渴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灵感就蕴藏在生活中。”只要灵光闪现,不管当下看来是否有用,是否属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事后不断思考、反复研究,他就是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地质工程系主任李涛。
2017年,李涛到六盘水工作后,跑遍了本地大大小小的矿山,他发现贵州的矿山注浆管路由于管道过长,经常发生淤堵。
解决这个问题最普遍的思路是研发软化剂,类似疏通下水管道。李涛做了一些软化剂的实验,发现治标不治本。“管道有十几二十公里,距离很远,造成堵塞大部分是由于有漏浆点,或者长期运行,管道被腐蚀后坑坑洼洼,运行过程中出现堵塞现象很常见,堵的时候可以用软化剂,长期堵软化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李涛解释道。
一天在学校停车场,李涛发现汽车在刷了环氧树脂的地面上跑得很平稳,且表面光滑阻力小,又耐磨,由此他受到启发,在注浆管道内涂一层环氧树脂是不是也有这种效果?
多次实验证明了他的猜想,管道内涂环氧树脂后内壁耐腐蚀性强,抗冲击性能优异,耐化学稳定性好,流体阻力小,可解决90%的管道淤堵问题。
“因为一直没有想到好的方法,所以我每天脑子里都想着这件事,天天琢磨管道到底怎样才能不堵,看到停车场刷了环氧树脂,想到浆液在里面应该阻力也小,最后真的解决了问题。”李涛笑着回忆道。
贵州是喀斯特地区,下基层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工作时,李涛经常看到地下水涌出的地方有钙质结垢。
“喀斯特地区水质硬、水垢多,还有高矿化度的矿井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以前比较传统的做法是用反渗透装置来过滤,能耗比较大,还非常费钱。”
李涛思考着,水垢中富含钙、镁等矿物质,能不能在其他地方用上?之后开展的一个新的微生物技术,刚好需要钙源,李涛提出微生物固化的新的钙源选择——贵州岩溶山区富钙矿井水,这让高矿化度矿井水也有了新用途。
“我们是第一个提出用矿井水提取钙源,以前想着怎么过滤,现在反过来,把这些拿出来喂给微生物,在微生物的反应下结晶出方解石,然后把松散体、岩石加固,本身来自大自然,再回到大自然,不存在二次污染。”李涛说,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矿井水提取的钙源不但可以替代传统人工添加的钙源,还比它更好,因为这是天然的复合钙源。
……
像这样的奇思妙想,李涛还有很多,还会一一付诸实践。
由于长期不懈地钻研,李涛在绿色矿山建设,特别是煤水协调开采、矿山微生物固化领域、闭坑矿井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保水采煤地质模式,采煤地裂缝微生物修复技术等;与贵州大学李博团队联合,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且成果显著;此外,还跨学科与其他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瓦斯治理、矿井水处理的研究,针对微裂隙煤体提出了过饱和水结晶撑裂增透技术和微生物固化裂缝支撑技术等,提出了高能磁处理微生物固化修复技术,固硫灰联合微生物固化修复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
李涛还获得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安全监察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2项,中煤煤炭工业学会科技奖3项,绿色矿山科技奖1项。授权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编企业规范1部,发表各类期刊论文30余篇,专著2部,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李涛说,这一项项发明创造,都源于他时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在创新发明时,李涛思路活跃,常常“异想天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他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树立“工匠精神”和不断学习的理念,他所在的地质工程系学生考研上线率和录取率常年保持全院第一,2021年李涛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李涛初心不改,未来,他脑中的一个个奇思妙想将成就无数可能。(编辑校对/江伟 审核/卢香宇)

李涛在讲解岩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