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士彬主讲的科技讲坛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航天技术——遥感”在博学楼知行讲堂(117室)开讲。
马士彬从“遥感的概念、遥感发展的历史、我国遥感的发展、遥感的用途、遥感的机遇与挑战”五个方面展开讲座,带领在场师生一起了解遥感。
马士彬举例用WorldView卫星多光谱遥感器形成的学校景色图像和用无人机拍摄的景色图像为切入点开篇点题,引出遥感的概念,并简要讲述了遥感的工作原理及类型。他解释,遥感从广义上讲,是指遥远的感知,不接触物体,通过某种手段在遥远处获取物体特征;从狭义上讲,一般指运用传感器或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发射特性进行探测。其原理为不同的地物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或反射特征。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遥感可分类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临近空间遥感、航天遥感”四大类。
“遥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马士彬结合图示向在场师生进行答疑解惑,遥感应用起源于1820年拍摄的第一张自然风景照片,人们开始只是利用遥感技术拍摄各种照片,随着战争的爆发,遥感被广泛地用于军事侦察,到2010年,遥感技术逐渐成熟,图片的空间分辨率、色彩分辨率等不断提高,运用领域也逐渐从军用转为民用。结合中国遥感的发展历程,马士彬强调,中国的遥感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存在差距,从遥感技术拍摄的图片来讲,图像的色彩分辨程度、空间分辨程度、空间定位水平等方面仍较为落后,但多年来,中国遥感技术迅速发展,不断精进。
马士彬就当前主流的卫星遥感数据和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平台和方法进行分享。他指出,遥感历经200年的发展,进入了以卫星遥感为主,航天、无人机为辅的大数据集合多途径获取的时代。他表示,遥感的应用范围广泛,服务于新工科、新农科、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生态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都离不开遥感技术的应用。马士彬还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此突出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马士彬表示,掌握遥感技术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助力贵州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遥感是人们了解信息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技术,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多了解遥感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会有帮助。(供稿/大学生记者团 张腾腾 肖艳 冯小琴 赵猜 李宏裕 吴寿兰 编辑校对/王良豪 审核/张瑾 陈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