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在贵州的大地上,给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热烈与活力。正值暑假,我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征程,前往贵州省德江县,一探“德江炸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
一、历史探秘:非遗传承人的讲述
当我第一次听闻德江炸龙时,就被它那充满神秘和力量的传说所吸引。据说,这项活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举行的盛大庆典。抵达德江县的第一天,我立刻被这座小城浓郁的节日氛围所包围。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我迫不及待地融入其中,开始了我的探寻之旅。我们有幸拜访了当地知名的“德江炸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老师。杨老师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谈起炸龙来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德江炸龙起源于唐朝,最初是土家族人在元宵节期间祈求丰收、驱邪避害的一种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项盛大的民间活动,每逢元宵节,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制作龙灯,舞动龙身,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原来,每一条龙的制作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繁琐的工序,从龙身的骨架到龙鳞的绘制,无一不是手工完成,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
杨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炸龙的深厚感情。他说:“炸龙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信仰、一种传承。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工艺揭秘:龙头、龙身、龙尾的制作
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参观了炸龙的制作现场。只见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在材料堆之间,手中的工具灵巧地翻飞,一幅幅精美的龙灯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杨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龙头的制作过程。龙头是龙灯的灵魂,也是制作难度最大的部分。工匠们需要根据设计图纸,选用优质的竹材,经过削、刻、扎等多道工序,打造出栩栩如生的龙头。接着,他们需要为龙头粘贴上彩纸、绸布等装饰材料,并画上威武的龙角和龙鳞。最后,还要在龙头内部安装上电路、灯泡等照明设备,让龙头在夜晚能够熠熠生辉。
龙身和龙尾的制作相对简单一些,但同样需要工匠们精心打造。他们选用柔软的竹篾编制成龙身的基本形状,再用细铁丝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接着,他们会在龙身上粘贴上各种彩色的绸布和纸张,并画上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最后,工匠们还会在龙身内部安装上蜡烛或电灯等照明设备,让龙灯在夜晚能够光彩夺目。
三、文化寓意:驱邪避害,祈求丰收
在了解了炸龙的制作过程后,我们不禁对这项活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杨老师告诉我们,炸龙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在土家族人眼中,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炸龙活动寓意着驱邪避害、炸走晦气、炸走霉运。当村民们舞动龙灯时,他们相信龙神能够保佑家园平安、人民幸福。同时,炸龙活动也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和祈求来年的丰收。村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美好的今年得以完结,为明年迎来好运和五谷丰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感悟与期望:传承与创新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德江炸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更让我们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传统文化的薪火就一定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最后我们实践团队和德江炸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老师进行了合影留恋,也标志着本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次暑假实践之旅,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德江炸龙,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而是一段刻在我们心中的珍贵记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伟大的非遗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供稿/孙仲宇 编辑校对/常丽娟 审核/张凌峰)
图片来源:孙仲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