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由太阳集团0638登录网址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联合组建的“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党在心中”团队,经过为期九天的深入调研与实践,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此次活动以“深耕非遗文化,共筑乡村振兴梦”为主题,旨在深入调研和分析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彝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潜力,提炼保护和传承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活动背景与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特别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淤泥彝族乡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彝族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工艺的推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本次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基层一线,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二、精心筹备与周密部署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团队在前期进行了精心的筹备工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为活动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和调研方案,明确了调研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提前做好宣传海报、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座谈提纲等准备工作。同时,团队成员还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学习,包括非遗文化知识、调研技巧、访谈方法、简讯撰写等,为后续的实地调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准备会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三、深入一线,实地调研见真章
1.三线精神的传承与缅怀
活动首站,团队前往六枝特区三线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队员们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深深震撼。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和实物展示,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次参观不仅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更激发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参观六枝三线博物馆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2.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走访
随后,团队前往新窑镇联合村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的规划与成果。通过参观智慧农业示范点、平安乡村建设、森林防火预警平台项目等,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助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潜力。同时,队员们还为新窑镇四角田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显微镜、光学棱镜、直流电动机模型等科普小实验器材,激发了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走访六枝新窑镇联合村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在新窑镇四角田小学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3.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
在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团队将调研重点放在了彝族服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上。通过走访当地彝族村民、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及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市场需求及面临的挑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队员们积极探讨解决方案,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交流,共同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在岩博现场教学基地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与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岩博村负责人见面会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参观岩博现场教学基地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访谈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访谈淤泥彝族乡分管领导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访谈岩博村副主任彭飞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4.深入探访,寻找保护与传承新路径
在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的调研中,队员们见证了彝族服饰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通过与公司负责人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公司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拓展市场等手段推动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次探访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更为他们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提供了更多启示。
(在彝族服饰制作工坊了解手工制作工艺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在彝族服饰制作工坊了解自动化系统制作服饰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制作传承人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5.村民互动,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在岩博村的调研过程中,团队与当地彝族村民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队员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彝族服饰文化传承现状和需求的一手资料。在与村民的走访中,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更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与执着。
(走访彝族村民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四、教育推广,点燃科学热情,播撒乡村振兴种子
活动期间,团队还积极开展教育推广活动。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的科普及学习方法经验分享活动中,队员们为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课堂和学习经验交流会,同时还介绍了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现状。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演示,学生们被科学的魅力深深吸引,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这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介绍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
五、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经过为期九天的深入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全面剖析了彝族服饰文化的现状、市场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还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建议。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团队设计了针对彝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案,涵盖了工艺记录、制作工坊建设、非遗传承人培养等多个方面。
为了扩大影响力,团队还通过非物质文化走访、宣传讲座等形式,将调研成果以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尊重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此次活动还推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六、青年担当,展望未来
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锤炼了自身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一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总结会上,队员邰正勇激动地说:“本次三下乡活动,我收获满满,深感启发。我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助力六枝联合村猕猴桃产业腾飞,这让我决心毕业后返乡,致力于发展我们村的黄桃产业。岩博村的繁荣与余书记的奋斗经历,激励我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引领家乡走向富裕。此外,彝族服饰制作工坊的参观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村也可以探索非物质文化苗族服饰制作的发展之路。此次活动,我有两大收获:思想转变,从读书走出大山转变为读书后回馈大山;学到了发展村庄的有效策略,即培养本土人才。我深感,改变村庄现状需靠我们自己。因此,我将在大学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们村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也将努力赢得家族和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争取未来能担任村主任,带领大家共同迈向富裕。”
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和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探索更多创新路径和有效方法。同时,大家也将积极宣传和推广此次活动的成果与经验,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示范点。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探索之旅。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更为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供稿/冉华锋 邰正勇 吴健平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
(工作总结会现场。通讯员 邰正勇 供图)